文苑擷英
從烈火,到秩序,再到慈悲------讀《白鹿原》有感
發(fā)布時間:2025-10-21     作者:陳超     文章來源:協(xié)創(chuàng)達新材料公司     瀏覽量:3   分享到:

211761038043135026.jpg

《白鹿原》這座文學高原,我三次攀登,恰如走過一場精神上的輪回。二十歲初讀時滿目情欲與荒誕,三十歲再讀時品味規(guī)則與掙扎,而今近不惑,終于讀出了慈悲。

第一次:青春的烈火與迷霧

二十多歲初遇《白鹿原》,我的眼睛只盯著那些濃墨重彩的戲劇沖突——田小娥熾熱而悲劇的情欲,黑娃從長工到土匪的跌宕,白鹿兩家你死我活的爭斗。那時的我,像書中每一個憤怒的年輕人,用二元對立的眼光審判著每個人物:同情所有叛逆者,鄙夷一切守舊派。

田小娥是追求自由的悲劇英雄,白嘉軒是封建禮教的頑固化身,鹿子霖是利欲熏心的卑鄙小人。我甚至覺得朱先生太過完美,不似真人。這次閱讀,我收獲的是一部精彩的家族傳奇,卻錯過了其中深沉的歷史隱喻。

第二次:中年的秩序與掙扎

三十歲再讀,心境已然不同。開始在職場家庭間尋找平衡的我,忽然理解了白嘉軒挺直腰桿背后的沉重。他不再是簡單的封建衛(wèi)道士,而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竭力維系秩序的父親、族長。他那句“我這一生,就做了一件事,就是守著白鹿原”,讓我這個開始理解責任為何物的人心生共鳴。

田小娥依然令人同情,但我開始思考:如果她生在今天,命運會不同嗎?黑娃的造反與歸順,何嘗不是我們許多人用一生的時間,在棱角與規(guī)矩之間,磨出一種屬于自己的形狀?這一次,我讀出了每個人在時代結(jié)構(gòu)中的無奈與掙扎。那些年輕時視為桎梏的傳統(tǒng),忽然顯露出它在動蕩歲月中維系人心的力量。

第三次:不惑之年的慈悲與超越

臨近四十歲,第三次翻開這部大書,我終于看見了那片土地本身的呼吸。白鹿原不只是舞臺,它本身就是主角——它默默見證著人們的愛恨情仇,用四季輪回消解著一切喧囂。那些曾經(jīng)黑白分明的人物,如今都在我心中獲得了理解與寬宥。

最觸動我的,是陳忠實筆下那種廣袤的慈悲。他寫白嘉軒的固執(zhí),也寫他深夜的孤獨;寫田小娥的放縱,也寫她對平凡的渴望;寫鹿子霖的算計,也寫他最后的瘋癲與可憐。這種不審判、只呈現(xiàn)的筆觸,需要何等的人生閱歷才能領(lǐng)悟?

站在四十歲的門檻回望,我忽然明白:白嘉軒的腰不是被黑娃打斷的,是被時代打斷的;田小娥的悲劇不只是幾個男人造成的,是整個文化語境共同完成的。而書中每個人,包括我們自己,都既是歷史的參與者,也是歷史的囚徒。

結(jié)語:在時代的白鹿原上

三次閱讀,從看山是山,到看山不是山,再到看山還是山——這何嘗不是我們認識世界、認識自己的必經(jīng)之路?《白鹿原》的偉大,在于它容得下讀者在不同人生階段投射不同的理解。

即將四十,生活教會我最珍貴的不是如何評判,而是如何理解;不是如何征服,而是如何共處。就像那片白鹿原,歷經(jīng)旱災、瘟疫、戰(zhàn)爭、革命,依然在每一個春天生出新綠。

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白鹿原,上面有我們的傳統(tǒng)與反叛,堅守與妥協(xié),榮耀與恥辱。而真正的成熟,是能夠包容這一切,然后依然帶著洞悉后的慈悲,向前走去。